在基督裡成長
當我們相信基督是你我的救主時,該如何與祂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呢?
耶穌自稱是「好牧人」,因祂帶領並看顧那些跟隨祂的人。祂說:「我的羊聽我的聲音,我也認識他們,他們也跟著我」(約翰福音10章27節)。如何才能聽到這位好牧人的聲音呢?要敏銳地聽到祂的聲音,取決於以下四方面的溝通。
.上帝向我們說話。當我們閱讀聖經,上帝會藉著祂的話語和自我啟示來向我們說話(提摩太後書3章16節)。
.我們向上帝說話。當上帝引導我們認識祂,我們會發自內心地以愛和祈求來回應祂(約翰福音15章7節)。
.我們與信徒交流。我們與主內弟兄姐妹互相連結、彼此相愛,便能互相鼓勵一同成長(希伯來書10章24-25節)。
.我們與人分享信仰。耶穌要我們能在未信之人面前成為祂的代表(馬太福音4章19節)。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,就是真誠地關懷他們。人們若看見我們的生命已被改變,也明白我們真的關心他們,他們更有可能對我們的改變感到好奇。雖然每個基督徒與救主的關係都不盡相同,但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會渴望聽從上帝、回應祂,與主內弟兄姐妹有美好的交流,並與還不認識基督的人分享信仰。當你開始踏上這條信仰的旅程,就讓上帝以祂創造的大能,引導你與祂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吧!
何謂在基督裡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?身為基督徒,上帝要我們認罪悔改、追求靈命的成熟等等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6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無需爭辯
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嘗試說服林蓉,想讓她相信上帝真的存在。我告訴她,這美好的世界肯定是由一位設計師創造而成,道德律也必定有其制定者,但她都不為所動。後來,當我閱讀羅馬書1章時,注意到其中提及,人人都知道「上帝的永能和神性」,但凡說自己不知道的,其實都「無可推諉」(20節)。後來,林蓉再次提起這個話題時,我立即想起這些經文。
林蓉問我:「韋教授,你為什麼相信上帝?」
我反問她:「那妳呢?妳不也相信嗎?」
她說:「噢!」在那一刻,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是相信上帝的。幾個月後,林蓉選擇相信耶穌!
當然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。我們需要聖靈的幫助,才能向耶穌敞開心門,不再抵擋真理(約翰福音16章7-11節)。但其實每個人都知道上帝存在,曉得祂的大能與公義(羅馬書1章20、32節)。
這樣的認知能讓我們避免與人爭辯,因我們不必向人證明他們早已知道的事,壓力自然就解除了!我們可以坦然詢問對方相信什麼,幫他再買杯咖啡之後,又繼續跟他談話。或許這樣的對話會讓他感覺像是鞋裡進了石子,最終他會把石子抖掉,接受基督為個人的救主。當我們謹記,人們心中早已知曉真理,就會明白無需與人爭辯,而是儘管與對方做朋友。
當人們思考相信耶穌是否合理和實際時,會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。這個月我們會探討護教學,學習以聖經真理來護衛我們的信仰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5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根除怨恨,綻放饒恕
我不想帶著怨恨成長,但卻常因膚色遭人排擠。學校有位老師甚至只叫我「那個人」。這會引發什麼結果呢?就是怨恨。那時我雖已認識耶穌,但還是覺得受到傷害,內心滋生怨恨,如野草般「生出來擾亂」(希伯來書12章15節)。
我愛上帝,也相信祂愛我,可是怨恨阻隔在我和上帝之間。我已忘記聖經的教導:「要追求與眾人和睦,並要追求聖潔;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。」(14節)
那時候,我心中充滿種族仇恨,甚至無視使徒保羅的教導:「一切苦毒、惱恨、忿怒、嚷鬧、毀謗,並一切的惡毒,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」(以弗所書4章31節)。那麼,該怎麼做呢?上帝提供了三種方式:
把你的怨恨交給祂。求上帝根除我們心中的怨恨。上帝對我說:「饒恕。」那麼,應該怎麼做呢?
求上帝教導你。饒恕不是一個行動,而是一個過程。聖經學者史密德(Lewis Smedes)認為,饒恕並不是要為冒犯者找藉口,而是表示「我們要得著上帝的醫治」。那該怎麼做呢?
倚靠聖靈的大能。上帝在我們裡面的工作成為祂的見證,如使徒行傳1章8節說:「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;並要⋯⋯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」
當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時,怨恨的根能轉而開出美麗的花朵。的確,我們的心田需要常常除草,上帝的愛能將怨恨轉變成恩典。
聖經教導基督徒要學習饒恕,正如上帝在基督裡已饒恕了我們。然而,當我們很難饒恕他人時,究竟該怎麼做呢?這篇專題文章以及4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休息是恩典!
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,為這一週要做的事憂心忡忡,家人、朋友,甚至是我不熟悉的人都需要我的幫忙。一連四個晚上,我都看著時鐘轉到凌晨三點才睡著,並在清晨六點鬧鐘驚醒下開啟新的一天。我對丈夫咆哮,大聲命令兒子並催促他趕快上車。我不記得開車載他去上學,但卻永遠忘不了,在我精疲力盡暈倒在操場之前,看著他的老師關上教室的門。
朋友載我回家,並答應在我丈夫下班回家前幫我照顧兒子。鄰居也為我禱告並陪著我,直到我醒來(八小時後)。
上帝知道祂兒女的憂慮、懼怕,並記掛著許多想要做的事。祂也知道我們多麼迫切需要休息放鬆,好恢復身體、情感、精神和心靈的活力。
在詩篇62篇,大衛說:「唯獨等候上帝,我的心才有安息」(1節,新譯本)。為了得到完全的恢復,大衛需要靜默並倚賴這位值得信靠的上帝,因祂是全能的盼望賜予者、拯救者和保護者(5-7節)。大衛也敦促眾民「時時倚靠」上帝,在祂面前傾心吐意,這顯示了大衛堅定仰賴上帝以及祂的大能(8、12節)。
上帝的本意並非要我們因憂慮或滿足他人的需求,而被壓垮,祂乃是要讓我們知道祂是信實可靠的。當我們相信祂持續的同在及大能時,我們就可以藉著休息來敬拜祂。這真是上帝賜予我們無價的恩典啊!
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們可能會忽略休息的意義和重要性。然而,這是上帝在創造人類時的一個重要設計。這個月,我們會進一步瞭解「休息」這一主題,並思考上帝所賜的這份恩典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3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撥亂反正的國度
在登山寶訓中,耶穌讓我們看到在祂國度裡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則。然而,因為這些生活原則與這個世界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,所以有些學者認為,耶穌的教導顛覆了世界的思想,祂就像離經叛道的君王,而祂的國度就像亂了次序一樣。
其實,真正離經叛道、亂了次序的是這個世界。正是社會文化的價值體系和思維模式,顛覆了世界的思想。
我們需要有正確的觀點來糾正世界亂了次序的看法,而耶穌為我們提供撥亂反正的觀點。祂在登山寶訓一開頭就談到八種福氣,也就是所謂的「八福」(馬太福音5章3-12節)。這些觀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,更是挑戰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。耶穌看為有福的,世人卻看為愚蠢。試想,誰會把虛心、哀慟,或是受逼迫稱為「有福」呢?但耶穌會這麼做,祂說:
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
哀慟的人有福了,
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
溫柔的人有福了,
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
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,
因為他們必得飽足。
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
因為他們必蒙憐恤。
清心的人有福了,
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。
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,
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。
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,
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
人若因我辱罵你們,逼迫你們,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,你們就有福了。應當歡喜快樂,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。在你們以前的先知,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。
耶穌所談到的八福,並不能讓我們與這位君王建立關係,或進入祂的國度取得子民的身分。八福描述的是那些已經進入這位君王的國度,要按祂心意生活的人。哀慟的人之所以蒙福並不是因為哀慟,而是因上帝以安慰來回應他們的哀慟(4節)。耶穌說的並不是一種交易,而是給予眾人盼望和期待,讓人們知道在哀傷中,上帝能給予一切的安慰。
在耶穌這個撥亂反正的國度裡,祂保證無論我們遭遇何種困境和患難,祂都能帶領我們渡過。當我們明白福氣並非來自生活環境,而是來自這位關心祂子民的信實君王,我們便能開始活出撥亂反正的生活。
我們要如何成為在登山寶訓中,耶穌所說的有福之人呢?這個月我們將探討馬太福音5章3-12節中八福的內涵,想想有哪些特質的人是上帝賜福的對象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2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,都針對這個主題加以論述。
受苦的奧秘
人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苦難。有些是因為自然災害,造成整個社區蒙受生命財產的損失,人人陷入憂傷和愁苦之中。有些是出自人類的罪惡,對世界造成深遠的影響。還有一些是個人因素,影響個人或家庭。當這些苦難發生時,人們都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極力想要理解苦難及其發生原因。
約伯記描述了約伯遭受極大的苦難。若你讀到第38章,看到上帝終於打破沉默時,相信你會期待在人類為何受苦的問題上得到明確的答案。但相反地,故事來了個大轉折,上帝並沒有給約伯答案,只是提出了許多問題。其實這些都是科學問題,涵蓋動物學、天文學和氣象學的領域,顯示了上帝對所有的受造物擁有絕對的主權。
約伯站在全能的上帝面前,啞口無言。他想知道「為什麼」,但上帝的回應卻是「誰」。這讓我們明白:如果上帝能以如此奇妙莫測的方式管理宇宙,那麼即使生命中的奧秘令人費解和困惑,我們仍然可以信靠祂的慈愛和智慧。雖然我們並不曉得未來上帝會為我們,或是為我們正面對苦難的至親做些什麼,但我們知道你我可以全然信靠祂。
當你面對受苦的奧秘時,不妨從38章開始,閱讀約伯記的最後幾章。你會發現上帝值得我們信靠,祂是終極的安慰者。
我們在這個世界所經歷的苦難是痛苦且難以理解的,但我們知道上帝能藉著苦難使人得益處。這個月我們會探討苦難如何帶領我們得著上帝的盼望和應許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,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說鼓勵的話
亞伯拉罕.林肯榮登民意調查的榜首,成為美國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。他除了在總統任期內面對許多挑戰,畢生都在對抗憂鬱症和神經衰弱,就像年輕的時候,他的鄰居們就相當關注他,防止他自殺。
那麼,林肯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呢?在他被刺殺的那晚,他的口袋裡塞滿了各種剪報,其內容都是讚揚他,並盛讚他的領導才能,以及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。
我們都需要鼓勵。希伯來書10章23-25節說:「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,不至搖動,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。又要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。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,倒要彼此勸勉。既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當如此。」
以弗所書4章29節說:「污穢的言語,一句不可出口,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,叫聽見的人得益處。」試想像,若我們能在家中、教會和社區裡活出這教導,會帶來什麼改變呢?
當謹記千萬別單獨而行!希伯來書10章25節警誡我們,不要停止聚會。耶穌並非獨自一人而是召集一群人,與他們一起生活和事奉,並且要求祂最親密的朋友們,在祂最需要時與祂一起守望禱告。如果耶穌需要那樣的支持,我們也同樣需要!
在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時,讓我們積極地彼此鼓勵,不讓任何人獨自前行。
我們可以如何在信仰中彼此鼓勵?這個月讓我們透過思想聖經中的智慧和上帝信實的愛,來探討如何在基督裡彼此建立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2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無私的服事
安妮看了一眼食堂裡未開封的食物,然後又看了看唯一能幫我為八十人舉辦早餐活動的義工。時間緊迫,她意識到我們的需要後,馬上帶著微笑過來幫忙。
在我們攪拌麵糊和翻動煎餅時,我得知安妮正在照顧患失智症的母親。她也說,當天早上她請看護來照顧母親,讓自己有些空閒時間,但她很樂意放棄難得的空檔時間來幫助我們。
安妮無私的付出反映了耶穌服事人的態度。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最後的晚餐中,耶穌放下憂慮為門徒洗腳。祂深知自己很快會面臨身體、精神和情感上極大的痛苦。儘管如此,祂仍關心門徒的需要,並教導他們重要的一課。
當耶穌準備為門徒洗腳時,祂放棄了被人服事的權利,就像祂輕易地脫下自己的外衣一樣(約翰福音13章4節)。儘管在所有人當中,耶穌的地位最為崇高,祂是明智的拉比,更是道成肉身的上帝,但祂卻放棄自己的權利,跪下擦拭門徒老繭上的污垢,洗淨他們酸痛的雙腳上的灰塵。過後,祂說:「我是你們的主,你們的夫子,尚且洗你們的腳,你們也當彼此洗腳。」(14節)
耶穌向我們展示了無論是在大事或小事上,願意放下自己,甘願作僕人來服事他人是最有意義的。讓我們倚靠上帝的能力學習服事他人,並引導他們認識耶穌。畢竟,耶穌「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」(馬可福音10章45節)。
我們應如何效法救主耶穌去服事別人呢?這個月,我們會探討如何在耶穌的愛和大能中,更關注別人並且更完善地服事他們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1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活得自由
信主的人常常在「順著聖靈而行」與「放縱肉體情慾」之間苦苦掙扎。只有兩個方法能解決這個難題。第一個是與基督同死,並與上帝同在;第二個是放棄掙扎,向肉體情慾屈服,而我們必須避免選擇後者!
我們與肉體的爭戰能不至絕望,是因為我們已不在罪的權勢之下。在羅馬書第6章,保羅解釋了為何罪不再有權柄轄制我們。我們若與基督同死,就是脫離了罪(7節)。雖然罪不再作我們的主(14節),但卻仍真實且強烈地吸引人犯罪,不過我們無須向它屈服。
罪曾經轄制我們,但在基督裡,我們不再是罪的奴僕。我們一生都在掙扎是要順服聖靈,或是要順服從前管轄我們的罪和情慾。我們要繼續選擇順從聖靈,因為我們現在是屬基督的人了。
我們與肉體的爭戰不至絕望的第二個原因是,有一天這場爭戰將會結束。就如在以弗所書1章13-14節保羅所說,聖靈是一個印記,表明我們屬乎基督,也是我們將來的憑據。我們知道被聖靈充滿的人將來有一天會完全改變,得著嶄新的復活身體,我們也將永遠完全脫離罪。
聖靈在我們的生命中與你我同在,指向了一個榮耀的未來,再也沒有罪惡、痛苦或羞恥,就像上帝榮耀的兒女一樣。
我們應如何活在聖靈的大能中呢?這個月我們主要探討,讓聖靈的果子反映在我們心裡和生活中的意涵。這篇專題文章以及10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